重庆临感景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3594000560

共享行业生存乏力,无人货架哀嚎不断

 二维码
作者:小发先生来源:原创

共享领域这两年一直处在风口。投资人纷纷砸钱,用户陆续增长,媒体争相刷屏。火爆的共享单车还被列入“新四大发明”。围城外的人无不眼馋。但时间踏入到今年,似乎行业变得非常悲观,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领域不死即伤。连共享单车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近日,共享货架又陆续传送哀嚎声。

在互联网圈,生意分为这么三种:to B、 to C和 to VC,后来又有了to BAT和to 孙宏斌。但我觉得,无人货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tofoolish,简称to F。

为啥这么说?很简单,世界上的生意之所以能长久做下去,是因为有法律或武力做保障,历史上的“互市”是边境战争**的根源。从道理上,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单靠“自觉”或“道德”能把一个生意做下去的;从事实的角度来看,无人货架是笔非常难做的生意。

媒体曾报道,无人货架行业在2017年下半年迎来风口,最疯狂的时候行业涌进来50多家企业,融资额近30亿元。

为何如今陷入窘境?

无人值守店是对传统商店的一种补充,不失为一条传统商店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但仅靠“诚信”把控商品丢失的风险,初衷是好的,难免也会有个别的“浑水摸鱼”,因此风险技术把控还是不能丢,要有强大的技术来完成。

对于无人货架的未来,有专家认为,还有很多的机遇。无人货架在市场规模化以后,真正的难点在于精细化运营,无论是供应链能力,风险把控能力,还是资金能力,都是决定玩家是否能继续走下去的重要因素。

无人货架的商业形态最初发源于一二线城市的高层写字楼,如今无人货架在全国各地都已经生根发芽,因为一二线城市的工作节奏快,加班时没太多时间吃饭也是常事,而这个问题在高层写字楼的白领中更为普遍,加班时根本等不起电梯,也没时间正经吃一顿饭。

2017年,无人货架一瞬间成为了新零售领域的一匹黑马,吸引数亿融资,风头一时无两,但是就这么个普通的货架的生意真的需要这么大的投入么?

比如猩便利在点位数扩张上一直是比较激进的玩家,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就曾表示他认为哪一家无人货架公司率先达到30万个左右点位的体量,基本上就能占据绝对优势。

和猩便利一样激进的还有果小美,其创始人闫利珉曾说要在2018年覆盖100万个点位,而果小美在2017年的规划是开到8000-10000个点位,也就是说果小美在2018年至少要增加99万个点位,平均每个月要铺点8.1万个,平均一天要铺点2712个。

同样采取快速扩张策略的公司还有每日优鲜,截至目前每日优鲜便利购已铺设了1.8万个点位,获得的融资也主要用于推广,每日优鲜的目标是在60个城市快速完成50万个点位的拓展。

我们可以粗略地算一笔账,一开始投资者所认为的低成本的无人货架成本到底低不低?

首先一台无人货架的成本为300元左右,冷柜的成本在1000-3000元,一个点位的推广费用平均算作是1000-2000元,算上安装无人货架还有补货的人力成本还有每个月的电费的话,一个点位的费用可能就在6000元以上。

那么,拿这个标准来算算猩便利的3万多个点位的成本应该是2亿人民币左右,而果小美所定的100万个点位的目标,背后的花费不可谓不巨大。于是经过多家公司的迅速铺点后,无人货架在抢占新零售风口的同时,市场里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

吸引无数融资的同时,一部分无人货架公司也开始爆出倒闭、裁员、合并等负面新闻。

去年年底开业、运营了只近4个月,“GOGO小超”成为**个倒闭的无人货架项目,并且该项目下的多名员工皆未发工资。可见行业充辛酸。

和小发先生一起来梳理下,外人看来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做起来这么难?

市场恶性竞争泛滥

为了争夺线下点位,竞争手段一再恶劣,以至于跌破法律底线,无奇不有。

比如某A公司的市场品牌官就曾抗诉,自己公司的无人货架被某B公司地推人员冒名“偷走”,连带货架上的零食也未放过,并已掌握证据是公司行为。目前,某B公司的相关人员已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事后,B公司很快回应:搬走货架是客户授意,只是代为保管。

这样“李鬼”强拆货柜的事件在行业里也是屡见不鲜。

人员跳槽频率高

无人货柜的市场销售大部分是前几年团购地推的从业者,收入主要依靠底薪+点位提成。他们业绩压力大,底薪3000~4000元,每个点位提成100~300元。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每个BD平均每月开拓12~13个点位,优秀的达20个以上,最差的也有7~8个。

因此,有些人常常会在前一个公司开拓完点位就离职,进入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再开拓同样的点位。“其实还是那批旧点位。”为了在同一资源上得到双倍酬劳,销售会建议前台让两个货柜并行放置,或者把之前那个无人货柜清理掉。“有帮人大概1~2个月就会换一家公司。”

技术含量颇低

无人货架出现时,被很多人扣上了「low」的帽子,因为直观来看,技术含量颇低,虽然后端运营并不能偷懒,供应链、物流等等都决定着项目生死,但从货架本身来看,一个成本在几十块的货架,贴上二维码,摆上货物,就可以开张了。但无人货架的从业者,固执地相信自己的逻辑,那就是人、货、场的重构,无人货架是最靠近白领消费场景的模式,而当一家公司拥有足够多的点位时,就意味着拥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损耗率高

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也将面对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据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20%,货损最严重的甚至到达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目前除了靠用户自觉,无人货架基本无法解决偷盗、漏付款等问题,损耗率远超有人实体店是个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人货架的消费场景很难在其他场所复制。从产品结构和产品品牌上来说,也很难去迎合年轻人对新奇特商品的需求。

如今,留给这些无人货架公司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会不会死,就看他们如何转型了。

猩便利最早意识到这点。除了普遍开始升级智能货柜,猩便利还开始测试「办公室订餐跑腿」业务,25分钟可送达。同时,猩便利还开始提供超市配送服务以及跑腿等服务,用户还可在小程序中预订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

但无论如何,这个在互联网人眼里看来是「降维打击」的战场,却更加需要精细化运营,否则,速生带来的只有速死。

小发先生总结:

现在国内所指的共享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共享和分时租赁,存在运作和成本上的本质区别。共享的本质是整合线下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但国内的各大共享经济企业,运作的方式确实购置设备,租赁给用户。

换句话来说,也许不是共享经济不行,而是国内的共享热潮不行,所以才会因为共享东西的价值越高,而导致越走不下去。既然如此,不如好好分析市场以及国情,不要一时头脑发热就投身共享经济。


联系人:王经理
联系QQ:381492228
手机号码:13594000560(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cqsaiweikj@163.com

联系我们:
13594000560
核心服务:  VR实训室  VR全景直播  VR全景制作  360/720°全景拍摄   3D实景制作
登录
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