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不是这样“蹭”的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1-15 15:54作者:小发先生来源:原创 “追热点”已成为自媒体运营人员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每天的**件是就是通过各类工具了解当日热点。优秀的运营人员不会盲目,看哪些热点能与自己产品或服务契合。如果没有并不会强行借势。但是瞎追瞎蹭的大有人在。。。 在某自媒体上关注了这样一个账号。专注于“农产品领域”。开始几个月内容都非常精致有价值。但可惜流量少,粉丝也寥寥无几。可能运营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改变方式。从十月份开始,内容就完全与“农业”没有了关系。疯狂的追着各种各样的热点。 之前有两个热点印象特深刻;“中国版小李子”和“吴彦祖掉头发”。他也去掺和人家任贤齐为什么会胖,吴彦祖为什么掉头发。 我实在忍不住私信运营者,为什么要这样干?他的回答是:先通过输出热点内容积累粉丝与流量。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再回归自己的专业内容。 这样做没错,也是大多数运营人选择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糊涂的行为。典型的流量思维,忽略了用户思维。 过去在互联网上。人们被流量思维牢牢捆绑,陷得太深。我们应该抛弃那些假象思维,重新回归到用户思维上。 就像某头条自媒体,某短信APP。靠补贴,靠名人加持等方式堆砌流量。内容体验,产品体验极差。虽然短时间吸引了用户,现在去看看,用户流失得差不多了。 热点可以追,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就比如中国版小李子”和“吴彦祖掉头发”这样的热点。他完全可以从中挖掘能与自己契合的点输出内容。比如; 《想减肥什么效果好?用它泡水喝准没错》--荷叶 《原来吃它对脱发有疗效!可惜现在才知道》--碱性物质;如新鲜蔬菜、水果。 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热点意味着天然的流量。自媒体“蹭热点”不仅能使其迅速为人知晓,也能使自媒体所承载的商业标的得到快速传播,但不恰当地蹭热点:导致自媒体内容同质化,表达浅薄化、庸俗化;对于自媒体运营者个体而言,易触发惩罚机制,进而加大自身的运营成本。 自媒体“蹭热点”的方法 热点人人都在追,说白了,大家都会追。但输出的内容还是反应平淡很多内容输出者,媒体都在追寻热点,动用大量的工具辅助。吸收各路素材给予精简或融合。但效果还是平平。追热点也有讲究方法; ▼ 一篇文章除了要贴合热点,角度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同一个热点可能有很多作者都会围绕着核心写文章,但角度的不同才真正能让每篇文章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就是说,面对热点别去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学会迂回。就如文章里提到的“中国版小李子”和“吴彦祖掉头发”案例。看似和热点没关系,但似乎紧扣了热点,输出与自己领域相关的东西。 ▼ 保持良好的心态追热点;追的时候很容易有一种失落的心态,这是因为一定有人比你追热点追得更快,所以如果比快的话你不一定能胜出。 但只要你认真在写,你的功利心就不会过强,即使文章最后没有被采用,或没有引爆朋友圈,写作这件事本身,也会让你对这事件产生思考。而思考会加深你思维的深度,平时要积累许多故事来接热点,输入输出不同的部份。从热点中找素材,这次热点没追上,可能成为下次热点的素材。 功不唐捐,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在写作时,当你把内容写出来,就会多一层思考,也许下一次写作时你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 内容运营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反应能力。明知道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却不作借势的考虑,无疑犯作为一位运营者的大忌:没有做好随时随地进行创作的自觉,把握热点的意识薄弱,最终只会错失良机。 ▼ 团队的沟通合作很重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其他人帮忙找找图片,找找素材。商量一下写作角度,给点内容的意见,别以为自己之前写出过几篇爆文就沾沾自喜,妄称大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热点”表面上看是单个事件,但其深层是一系列可能引人注目的事件。因此,自媒体往往将类似的事件进行类比与整合,力图在碎片化的自媒体传播情景下为用户提供全局认知。与此同时,部分自媒体会对热点进行加工处理,或模仿其语言、或模仿其行为、或模仿其神态,在自媒体上形成与核心事件有一定距离相关内容,从而形成娱乐性效果。 ·END· 重庆赛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网络推广、营销、策划、运营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下一篇全渠道营销整合的力量
文章分类:
行业动态
|